養殖二三十天的南美白對蝦又被檢出腸肝胞蟲陽性?黃倢杜國平戴習林他們是這么說的 |
2020-05-31 09: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如東縣對蝦協會 瀏覽量: 2772 次
我要評論 |
| 如東縣南美白對蝦協會第351期消息2020年5月30日發布:         今年,如東蝦業腸肝胞蟲陽性檢出率比較高,江蘇如東縣南美白對蝦協會苗檢平臺腸肝胞蟲的陽性檢出率占陽性檢出總數的69.8%。檢出的腸肝胞蟲陽性的苗種,協會不充許流入銷售市場,建議被檢出的單位和個人實現無害化排塘處理。并要求留下無害化處理的視頻,存檔備查。
但今年又出現了腸肝胞蟲陽性檢出與往年類似的情況:南美白對蝦苗種投放養殖前,同批次同一池號取樣,送多家有檢測能力的機構檢測,包括苗場自檢所檢指標都呈陰性,投放養殖或20天左右、或30天左右檢出腸肝胞蟲陽性。導致養殖夭折、多是中途排塘,此類情況較為普遍,如東今年沒有養成的個例中有近25-30%是這種狀況。面對這種狀況,為究其原因,協會近日專題對接、咨詢專家,請求技術援助,科學解讀,聯線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蝦蟹體系細菌病防控崗位科學家黃倢、國內一線學者廣東海洋大學杜國平老師、上海海洋大學戴習林教授、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沈輝。
黃倢:檢測存在靈敏度、抽樣量、并樣比影響的問題。低水平帶毒的群體,由于上述問題,可能檢測不出陽性,但養殖一段時間后,陽性感染發生擴散,因此二三十天后就能檢出陽性了。
 2019年3月黃倢當選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總干事
一般實時定量PCR靈敏度最高,另外,樣品提取核酸時還應該先用幾丁質酶消化,否則孢子內核酸可能釋放不出來。大群體2%感染率是需要抽樣150尾,并樣為30份才能檢出其中的3尾低水平感染,這樣的檢測代價相當高,一般養殖戶或者育苗場都不會這樣檢,因此對低水平感染的漏檢情況很多。即便這樣檢了,對于低于2%的感染率,依然會漏檢。         因此我們建議要進行標粗檢疫,即在高密度標粗半個月到一個月后再進行一次檢測,有陽性就不再進行后續養殖了。
杜國平:關于“蝦苗期多家檢測EHP均陰性,而標苗或養殖二三十天后檢測EHP為陽性”問題,我認為:EHP是養殖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機會性病原體,池塘養殖對蝦容易攜帶,其攜帶、被感染和受影響的程度與環境惡化和對蝦體質密切相關;通過改善環境增強對蝦體質,可以降低其風險與影響。在采樣檢測規范可靠的前提下,有多種可能導致“苗期陰性,養殖陽性”。

例如:          1、標苗養殖環境病原感染所致。 EHP在養殖環境中普遍存在,尤其曾發生過EHP感染而未經有效消毒的養殖池塘或標苗池/車間(底泥、下水道等)更廣泛存在。它不僅可以存活于養殖環境中的許多(包括微型動物)生物體內,更廣泛存在于養殖水體的漂浮物、水中(尤其懸浮物)、糞便、底泥等,并可通過潮汐、水流、風力、沾染攜帶等方式傳播。一般而言,養殖池塘、普通的標苗場的生物安保條件遠低于規范管理的育苗場。EHP檢測陰性的對蝦小苗,在標苗或養殖過程中,若攝食含有EHP或其孢子的生物、沉積物等雜物也可攜帶EHP。標苗養殖過程中環境漸劣/營養不良導致體質弱化的條件下,這些攜帶EHP的蝦苗在群體中可能引發感染擴散,這時抽樣檢測容易呈現陽性。          2、存在苗期蝦苗EHP攜帶率/攜帶量低的可能性(排除標苗養殖環節感染)。 若苗期存在極少數攜帶/極低量EHP的蝦苗(比例很低),因育苗環境營養良好或其他因素可能抑制(或遲緩)其體內外EHP增殖擴散。在總體攜帶率/攜帶量極低的情況下,出苗前幾次“規范”的隨機抽樣也很可能沒有抽到EHP陽性苗,或雖抽到極少數陽性苗但樣品中EHP含量低于儀器方法的檢測限,檢測結果也會呈陰性。但是,標苗或養殖過程中,在環境/營養不良等條件下,這些攜帶EHP的蝦苗也可能因體質弱化導致病原體增殖,并在群體中引發感染擴散,這時抽樣檢測容易呈現陽性。 將單純的蝦苗病原檢測(產品檢測),轉變為育苗生產過程全面質量控制,其多方向連續監測能綜合評估并有效降低這類風險。
戴習林: 苗檢陰性養殖20-30天再檢陽性,這個情況往年也經常發生,原因可能是2種情況,一個是蝦苗體內的腸肝胞蟲總量不高,低于我們的檢測限,后面數量增多后可檢出,還有一種是養殖池塘底質中有殘留的腸肝胞蟲,養殖一段時間后感染而被檢出,當然單從“苗檢陰性養殖20-30天再檢陽性”這2次檢測是無法判斷是哪一種情況。結合今年腸肝胞蟲的陽性檢出率高,如果是放養前苗,那么是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是養殖20-30天后檢出率高,那么是池塘本身消毒不到位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不管怎么說,在養殖期檢測到腸肝胞蟲,只要生長緩慢現象不明顯,或者還沒有表現出生長緩慢特征,那么通過改善水質,提高對蝦免疫力,飼料蛋白采用以動物蛋白為主或者全部的配合飼料,適當降低密度,還是可以很好的減少腸肝胞蟲對養殖的影響。
 上海海洋大學戴習林教授
沈輝: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一直提倡20~30天后再檢測意義的印證。隨著近兩年我們檢測力度的增強,江蘇的苗種第一次檢測的陰性率普遍有所提高,表明來江蘇的苗種質量有所提高,否則第一次抽樣就能檢測到(今年收到幾百份山東樣品普遍第一次檢測陽性率就遠高于江蘇苗),而有些后期20天仍檢測到陽性的苗種是因為原苗種的陽性率很低,抽樣很難抽到陽性個體,所以會出現以上情況?傊,出現以上情況,是原先苗種質量有所提高,但還不完美的表現。
|
|
|
|
資訊分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