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里翻出“大動靜” 小泥鰍打開致富路—記重慶清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雷定坤 |
2019-02-25 17:0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梁平日報 瀏覽量: 17969 次
我要評論 |
|  二月二十一日,明達鎮萬畝泥鰍生態養殖園,雷定坤(右)在查看泥鰍長勢。 文/圖 記者 謝清城
提起“90后”創業項目選擇,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信息技術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明達鎮,有一個名叫雷定坤的“90后”卻挑中了又臟又累的水產養殖。
在養殖品種上,他不挑大閘蟹、甲魚這類“高端”水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
創業過程中,他更是憑著一股韌勁,在泥巴地里翻騰出了“大動靜”。
實際上,雷定坤并非明達鎮人,他是鎮上于2017年從禮讓鎮招商引資來的業主。不到兩年時間,這個外來的“90后”新農人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泥鰍大王”。2月21日,記者走進明達鎮,探尋這位“泥鰍大王”的創業之路。
返鄉創業
堅持找準致富新苗頭
2012年,雷定坤大學畢業。剛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他,并沒有急于向各大企業推銷自己,成為一名“打工仔”,相反,他選擇走上了一條創業路,自己當老板。
創業道路千萬條,雷定坤為何會選擇發展水產這一條?原來,正當雷定坤和兩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煩惱創業做什么項目時,一次外出吃飯的機會讓他們偶然發現了養殖黃鱔的致富經。
“當時黃鱔的市場價為100元/公斤,且養殖的農戶比較少,市場前景相對廣闊,經過多方考察和深思熟慮,我們選擇了養殖黃鱔作為創業起點!崩锥ɡせ貞,于是,他們帶著一腔熱血回到了禮讓鎮,在自家門口整理出10畝池塘,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小天地。
萬事開頭難。正當雷定坤一門心思規劃未來時,其中一個合伙人覺得養殖黃鱔見效慢,說不干就不干,突然之間就撂了挑子。在雷定坤再三勸說下,另一個合伙人答應暫時留下來和他一起繼續奮斗。然而事與愿違,當年喂養的黃鱔最后還是死了一大半,這讓那名合伙人徹底死了心,隨之退出。
“明明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規范的呀,為什么還是失敗了呢?”雷定坤反復問自己。依舊不死心的他“孤軍奮戰”半年之后,終于找到了黃鱔真正的死因。
“我當時外出考察時,只看到了別人養殖黃鱔帶來的高經濟效益,卻忽略了黃鱔是否適合在本地人工養殖這一重要條件。正是由于我的疏忽,才導致了黃鱔養殖失敗!睉浧鹜,雷定坤有些自責。
2013年,在水產專家指點下,雷定坤放棄養殖黃鱔,轉而養殖更適應本地生長的泥鰍。這一次,泥鰍雖沒有像黃鱔那般“慘死”,但畝產量只有正常產量的五分之一。
好學的雷定坤決定深入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學習經驗,而就是這一次次外出經歷,讓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臺灣泥鰍這一新品種。
考察過程中,雷定坤發現相較于本地泥鰍而言,臺灣泥鰍個頭更大,養殖周期短,不容易鉆泥,抗病能力強……得到水產專家的肯定后,雷定坤從廣州引進種苗試養了一畝地的臺灣泥鰍,成為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令雷定坤沒有料到的是,這一次大膽嘗試竟為他今后的創業路奠定了成功基石。
打破傳統
“泥鰍大王”謀劃新作為
臺灣泥鰍雖然好處多多,但其種苗價格著實比本地泥鰍高出一半,而出售價格卻與本地泥鰍相差無幾,這就導致了利潤空間相對狹窄。一心想干出一番事業的雷定坤決定自己繁殖育苗。
養殖臺灣泥鰍的第一年,雷定坤依舊沿襲傳統的人工養殖模式,繁殖結果不太理想。為改變現狀,雷定坤不僅去了西南大學向專家取經,還把專家請到了禮讓鎮實地考察,手把手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次繁殖,成活率大大提升。
解決技術難題后,雷定坤開始自繁自養,經濟效益逐年增加。
2017年,時值明達鎮大力打造萬畝泥鰍生態養殖園,面向社會征集有創業想法和創業魄力的有志青年入駐園區,規;l展泥鰍養殖,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罢骷睢卑l出后,再次點燃了雷定坤的創業激情,他果斷成立了重慶清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著資金、技術和人脈去了萬畝泥鰍生態養殖園。
初到萬畝泥鰍生態養殖園,雷定坤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向更高端的技術發起挑戰,新型泥鰍孵化器便是雷定坤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新型泥鰍孵化器是在傳統基礎上改良的,它獨立進、排水,采用恒溫水系統,孵化率高,基因穩定,成活率更高,對泥鰍養殖有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崩锥ɡぬ寡,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研制的孵化器,才使得他們的泥鰍種苗售價低,在同行業中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
泥鰍種苗價格下降,必然會引發周邊群眾購買的熱潮。就這樣,雷定坤的泥鰍種苗再也不愁賣,而他本人也成為了當地群眾心目中的“泥鰍大王”。
眼見周邊農戶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雷定坤就琢磨著,要把自己繁殖的優質種苗賣至更遠的地方,讓更多養殖戶受益。于是,他再次突破傳統水產業的銷售模式,通過創建網站、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搭上了“互聯網+水產業”的快車道。
示范引領
帶動養殖戶增收致富
“建池塘,塘底要建設扎實;池塘水深1至2米最為適宜,注意水質保護、水溫控制和病蟲害防治……”一人富不算富,如今在泥鰍養殖方面取得不小成就的雷定坤,經常免費向周邊村民傳授養殖經驗和技術,并且包回收,讓養殖戶們吃下了“定心丸”。
在雷定坤的示范引領下,周邊不少村民通過養殖泥鰍增收致富。很快,這一好消息傳到了遠在湖南常德的李羨洋耳中。2018年,曾是石油工人的他,放棄了人們口中所說的“鐵飯碗”,帶著家人回鄉承包了60畝池塘,安心過上了養殖泥鰍的日子。
“去年泥鰍的畝產量達到了1500公斤,畝產值可達5萬元,這可比我過去在常德拿死工資強多了!碑斕,李羨洋一邊給泥鰍投食,一邊對記者說道。
除本地人外,許多外地人也因此受益,陜西漢中的伍得乾就是其中之一。一天,他通過瀏覽網站,發現了雷定坤發明的新型泥鰍繁殖技術后,立即決定前去明達鎮考察。雷定坤熱情接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并為他系統培訓了3個月。
掌握技術后的伍得乾回到漢中,承包了300畝池塘全部用于養殖臺灣泥鰍。而后,伍得乾又將自己所學傳給當地群眾,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雷定坤說,接下來,他將嘗試整合周邊鄉鎮資源,進一步擴大泥鰍養殖規模,帶領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短評
干事創業需多一點韌性和堅持
隨著鄉村振興號角的吹響,當下有許多年輕人響應號召,從城市回到了鄉村創業。
很多創業者都說,創業最重要的是堅持,是咬緊牙關挺過萬難。但是,人們在理解創業者口中的“堅持”時,知其然,卻未必領會其所以然。為什么創業中的“堅持”如此難以做到?那是因為,只有在正確的方向下,“堅持”才有價值。選錯了方向,“堅持”下去只是南轅北轍。
在看不清方向、試探性前進的情況下,誰又能毫無顧忌地堅持呢?所以,在創業中,先有一場“向左走或向右走”的“豪賭”,深思熟慮選定方向,前方才是“堅持”之旅。
方向找準后,剩下的便是堅持。創業征程中不會總一帆風順,經歷困難亦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收獲的不僅僅是事業上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
|
|
|
|
資訊分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