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知識——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 |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林潔琪 水產養殖網 2020-04-06 21:47:00 |

病原簡介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IHHN)是由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感染所致。該病毒是已知對蝦病毒中最穩定的病毒,感染組織在經過反復凍融并在50%甘油中保存后仍具有感染性。同時也是對蝦病毒中最小的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為20~22nm,呈無囊膜的二十面體, IHHNV目前至少存在三種不同基因型 :


易感宿主種類 IHHNV可感染大多數對蝦種類,包括主要養殖品種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和南美藍對蝦。IHHNV對南美藍對蝦的感染最嚴重,可引起急性流行病和高死亡率(>90%),南美藍對蝦的稚體和亞成體最易受到嚴重感染。 IHHNV感染南美白對蝦時,主要會引起矮小殘缺綜合征( RDS ),主要影響為生長緩慢,表皮畸變,但無死亡。 感染IHHNV的斑節對蝦通常為亞臨診狀態,但已有報道顯示,該病毒會導致感染群體出現矮小殘缺綜合征、生長率變慢及養殖性能差等問題。
宿主易感階段 目前已證明,IHHNV感染南美白對蝦生活史的各個階段(如卵、幼體、后期幼體、稚體和成體)。攜帶大量IHHNV的雌蝦所產的卵通常不能發育和孵化。由感染親蝦孵化出的無節幼體具有較高的IHHNV感染率。但在卵和幼體階段的感染程度較低,病毒含量低于檢測限度,所以這些階段的樣品不適用于檢測該病毒及提供無疫認證。

靶器官和感染的組織 IHHNV主要感染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組織(通過特異性DNA探針原位雜交檢測),并在其中進行復制。主要靶器官包括鰓、上皮(或真皮)、所有結締組織、造血組織、淋巴器官、觸角腺、腹神經索及其分支和神經節。在腸器官(包括由內胚層發育而來的肝胰腺、中腸和中腸盲囊黏膜上皮)平滑肌、心肌和橫紋肌,沒有IHHNV感染的組織學變化,原位雜交檢測的結果通常也呈陰性。
終生病原攜帶者的持續感染 IHHNV感染和(或)發病后存活的南美藍對蝦和南美白對蝦可能終生攜帶病毒,并通過垂直傳播(感染的卵)傳給后代,還會通過水平傳播(同類相食或污染的水體)感染其他群體。
已知或可疑的野生水生動物攜帶者 IHHNV在東南亞野生對蝦(斑節對蝦)和美洲野生對蝦(南美白對蝦、南美藍對蝦和其他太平洋沿岸野生對蝦)中很常見。
地理分布  IHHNV廣泛分布于全球各種野生蝦和養殖蝦中。在西半球,該病毒常見于從秘魯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野生對蝦中,但在美洲地區大西洋沿岸野生蝦中并未發現該病毒。在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在東亞、東南亞和中東的養殖蝦和野生蝦中已發現有該病毒。   死亡率和發病率 根據宿主種類和病毒的基因型,IHHNV感染有三種不同形式: 1. 在未經篩選的南美藍對蝦品系中,IHHNV感染導致急性、死亡率100%的災難性疫病。 2. 在南美白對蝦/某些經過篩選的南美藍對蝦品系及斑節對蝦中,IHHNV感染只引起輕型慢性疫病,一般表現為矮小殘缺綜合征(RDS),死亡率通常不高,但經常發生嚴重的生長抑制和表皮異常。 3. IHHNV基因組的很大一部分插入到斑節對蝦某些品系的基因組中。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種變異型病毒具有感染性。

現場診斷方法 患矮小殘缺綜合征(RDS )的南美白對蝦和南美藍對蝦出現某些表皮畸形,特別是額角向左或向右彎曲變形,這是感染IHHNV的特征性病癥。但在慢性感染蝦群中,病癥未必明顯。
行為變化 南美藍對蝦急性感染IHHNV后發生行為變化。但患矮小殘缺綜合征(RDS)的對蝦無特定行為變化。
南美藍對蝦感染特點 IHHNV常引起南美藍對蝦稚蝦的急性傳染病,并引起大量死亡。垂直感染的幼體和早期仔蝦不會發病,但35日齡或以上的稚蝦會出現肉眼可見癥狀并大量死亡。對于水平感染IHHNV的稚蝦,其潛伏期長短和疫病的嚴重程度取決于蝦體的大小和或日齡,通常體型較小的稚蝦感染最嚴重。成體感染后很少出現病癥或死亡。 IHHN的肉眼可見癥狀不典型,但患急性IHHN的南美藍對蝦稚體攝食明顯減少,行為和外表異常。據觀察,病蝦在養殖池內緩慢浮至水面,保持靜止不動,隨后翻轉,緩慢沉到池底(腹部朝上)。出現這種行為的病蝦在幾個小時內不斷重復這個過程,直到體力不支或被其他健康蝦攻擊和殘食。處于這一感染階段的南美藍對蝦表皮尤其在腹部背甲接合處經常出現白色或淺黃色斑點(斑點的外形和位置不同于感染了白斑綜合征病毒的對蝦常有的白斑),使蝦體看上去體色斑駁。瀕死南美藍對蝦的這些斑點會逐漸消退,蝦體更藍。   南美白對蝦感染特點 南美白對蝦感染IHHNV后出現慢性矮小殘缺綜合征(RDS)。在受到感染的稚蝦或較大南美白對蝦群體中,患RDS的嚴重程度和患病率與幼體或仔蝦早期階段的感染有關。   常規管理措施 1.對卵和幼體進行消毒是一項良好的管理措施,可減少孵化卵和幼體受到IHHNV和其他病原的感染,但并不能有效阻止該病毒的傳播。 2.一些常規管理措施被成功用于預防IHHNV感染和疫病發生。其中包括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預篩選野生或池塘養殖的親蝦和(或)其卵/無節幼體,并丟棄病毒檢測呈陽性的對象,同時培育無特定病原的南美白對蝦和南美藍對蝦。后者被證明是預防和控制IHHN的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本文已被瀏覽 2832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